? ? ? ?中秋節,又稱月夕、秋節、八月節、女兒節或團圓節,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,時在農歷八月十五;因其恰值三秋之半,故名,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。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,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時,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。
? ? ? ?中秋節最核心的起源要素,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變而來的敬月習俗,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,它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“祭月之節”,這個節日保存著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學思考,蘊含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。《尚書·堯典》中有“宵中,星虛,以殷仲秋”的記載,《周禮》有“中秋獻良裘”、“中秋夜迎寒”的說法,但那時的“中秋”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,并無節日之意。中秋成為節日,是唐宋以后的事。嫦娥奔月、金蟾玉兔、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,還有月餅起源與元末起義之事等等,無一不是附著在中秋節上面的美麗傳說,這些美好傳說與故事,又進一步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。
? ? ? ? 在中秋節,人們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。《禮記》中就記載有“秋暮夕月”,即祭拜月神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。設大香案,擺上月餅、西瓜、蘋果、李子、葡萄等時令水果,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。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。明清以后,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,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、樹中秋、點塔燈、放天燈、走月亮、舞火龍等特殊風俗。